在地發聲、遠距協作:《莫拉克獨立新聞網》的媒體運作與報導實踐

陳順孝
陳順孝網誌
Published in
27 min readJan 26, 2017

--

壹、緒論

二○一○年二月十一日,高雄縣杉林鄉慈濟大愛園區第一批永久屋入厝,慈濟舉辦入住圍爐活動,席開三百桌,總統馬英九、行政院長吳敦義、立法院長王金平與災民一起提前圍爐吃團圓飯;許多媒體報導慈濟為每一戶災民備妥電視、冰箱等八十三件生活用品的貼心,也引述馬總統的談話:「慈濟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,將一片荒蕪的土地變成世外桃源,讓人感動」,總統並表示,未來將應用此經驗協助海地重建,將愛心從國內推到國外。

在眾多媒體的歌頌聲中,《88news: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》(以下簡稱88news)卻報導大愛園區的另一面。88news記者鐘聖雄(2010年2月12日)的報導指出:「馬英九抵達慈濟大愛園區後,首先前往『希望廣場』,欣賞由桃源鄉寶山村民組成的『那魯灣合唱團』演唱『三好歌』,彰顯入住村民未來將不再『抽煙、喝酒、嚼檳榔』。隨後,馬英九也前往位於園區內的安息日教堂,親手在十字架下的祭壇上,擺上由證嚴法師開示的『十在心路』磐石」;不僅如此,入住的村民還「集合到教堂中聽證嚴法師SNG連線開示」。

這則報導揭露眾多媒體略而不提的爭議:廣受尊敬的慈善團體,在援建永久屋過程中,為何不能更尊重受災民眾?為何要教化災民不要抽煙、喝酒、嚼檳榔?為何要在基督宗教神聖的十字架下祭壇上,擺上佛教磐石?為何要讓基督徒在教堂聆聽佛教上人的開示?這不僅是對慈善團體的質疑,更是對政府的質疑:為何政府坐視這一切發生?為何總統還要親自把佛教磐石擺上基督宗教祭壇?

圖一:慈濟大愛園區住戶,集合到教堂中聽證嚴法師SNG連線開示。(鐘聖雄攝)

這是88news一千五百多則報導中的一則。88news是八八水災發生以來,唯一每天報導重建新聞、持續三年不輟的媒體,累計報導字數多達兩百七十萬字、得到超過八千則回響。這一千五百則、兩百七十萬字報導和八千多則回響,記錄了救災重建過程中的民眾生命史、部落和社區變遷史,也追蹤政府和慈善團體的重建作為,更特別著重探討最關鍵也最具爭議性的永久屋政策,闡釋政策形成、執行、爭議和演變。這是最深入、完整,最能反映受災民眾觀點的八八水災重建史。

88news創立於二○○九年九月廿九日,當時,八八水災救災工作告一段落,全民伸援的熱潮消退、大眾媒體的報導更是銳減,高雄旗美社區大學主任張正揚、九二一重建工作者馮小非和筆者等人,為了記錄重建歷史、監督重建政策、喚起社會關注而共同創辦88news,聘任數位記者,與網路寫手、新聞志工合作報導新聞。88news運作第一年,仰賴社會人士捐款維持運作,第二、三年向國科會提出「救災重建行動知識庫」數位典藏計畫獲得資助,二○一二年七月底,數位典藏計畫結束,重新向社會募資,希望繼續運作兩年。

88news和傳統大眾媒體大異其趣。首先,它採取鼓吹者而非中立者意理,由於政府發行《八八重建報》宣導政策、重建區卻沒有幾家社區報可以反映民眾心聲,88news因此側重為災民發聲,平衡官方觀點;其次,它採取遠距協力而非集中辦公,發起人、駐地記者、新聞志工散居各縣市,藉由網路互通訊息、協調整合,維持例行運作、每天出刊。

88news的報導理念、運作方式,都是公民媒體(citizen media)的新嘗試。公民媒體又稱另類媒體(alternative media)、社區媒體(community media)、社交媒體(social media)、我群媒體(we media),是公民不滿大眾媒體依附政經勢力、漠視草根聲音,轉而自行打造的傳播平台;公民媒體沒有固定的形式和內容,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公民,選用當時當地的簡便工具、探討當時當地大眾媒體忽略的議題,會創造出不一樣的公民媒體。88news就是網路時代抗衡大眾媒體、官方觀點的新媒體。

本文記錄88news的實踐經驗,包括在組織運作上如何運用網路科技來集結資源、遠距協力,在報導行動上如何發掘議題、發展策略來為災民發聲。筆者希望藉此總結88news三年行動成果,作為88news自我反思和改進的基礎,也將88news的經驗提供給其他有志從事災難傳播、社區媒體、公民新聞的民眾參考。

貳、遠距協作的媒體運作

一、網路與救災重建

網際網路(internet)是為了因應緊急危難而生。一九六九年美國國防部率先建構阿帕網(ARPAnet),目的在為美蘇核武戰爭預作準備,希望在核戰爆發、電力與通訊中斷之際,還能藉網路交換訊息、指揮動員;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,網際網路採取去中心化設計,它由成千上萬個自主電腦網絡組成,可以用無數方式相互連結,任何一個傳播發送單位受損或被毀,其他發送單位都可以取而代之,繼續傳送資訊、發號施令(張維安、胡嘉志、陳仲偉,2002)。這樣的設計,讓網路不僅能夠因應核戰,也能在地震、海嘯、風災、恐怖攻擊發生時,確保資訊暢通。

了一九九七年,易學易用的部落格(blog,另譯網誌、博客)問世,民眾無須學習程式語言就能輕鬆架站、寫稿發聲。公民使用部落格、臉書等簡單而強大的網路工具,已經從被動接收資訊的閱聽人(audience)變成既能收訊也能發訊的主動創用者(prosumer,另譯生產性消費者)(Tapscott & Williams, 2007/王怡文譯,2007);創用者開創眾人參與、跨地連結、即時互動的web2.0時代,幾乎每個人都能上網發聲,散居各地的人能夠藉由網路連結,連結的人可以密切互動,甚至遠距協力,一起發掘、採集、彙整、查核、傳遞資訊。

Web2.0開啟災難傳播新可能。美國災難資訊管理專家Victor Cid指出:(一)可以用YouTube和Facebook傳播防災教育與災害意識、用部落格、wiki建立專屬網站、用Google Map結合手機監看災變情形、透過推播(push)模式迅速警示公眾、用twitter或Plurk將緊急訊息傳給救災單位、透過社交媒體(social media)快速收集民眾意見、用虛擬世界(virtual world)模擬災害情況,並且藉由網路採集研究樣本(轉引自鄭國威,2009年9月19日)。

二、跨地串連創刊

二○○九年八月,莫拉克颱風肆虐台灣,急難時刻,災民紛紛打電話求救,一一九專線很快被擠爆、電視台叩應(Call-in)專線也應接不暇。這時,網民挺身而出,紛紛運用web2.0工具,架站傳播救援訊息, Billypan建立《莫拉克颱風災情地圖》,XDite建構《莫拉克颱風支援網》,Rickz、Shadow架設《莫拉克災情資料表》,BBS平台《批踢踢》(Ptt)也開設Emergency專版,動員鄉民救災 ;台灣數位文化協會更建構《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》,派員進駐台南、高雄、屏東和中央防災應變中心,把網友發掘和整理的資訊送進防災中心,把災區政府的消息傳遞出來,九千四百多個部落格聯播它的訊息,電視和報紙也大量引用它的報導(徐挺耀,2009年8月9–19日;賀桂芬,2009年8月26日)。

網民用web2.0協力救災的熱情感人、效益驚人,可惜並未持續太久。幾個星期後,隨著救災工作告一段落,救災網站功成身退,大眾媒體的報導也日漸稀少。災民安置、家園重建、產業振興、環境復育等等訊息,越來越難得到網民、大眾媒體和社會大眾的重視。這時,一群散居各地但同樣關切重建的朋友,藉由網路聯繫,覺得應該做點事情來重新喚起社會關注,並且監督重建工作,讓災區的動態、災民的心聲能被充分了解和尊重;經過密集的線上溝通、幾次的開會討論,最後決定創辦88news,九月廿九日正式上線發行。

88news主要發起人,可以粗略分為五類:一是九二一重建參與者,如參與安置工作的陳來紅、經營社區報並推動有機農業的馮小非;二是社區大學與社區營造參與者,旗美社區大學主任張正揚、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林朝成、資深社區營造工作者林昕、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副教授曾旭正;三是環保與農村工作者,如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、綠色消費者成員張雅雲、綠色茶農莊惠宜;四是原住民運動成員,如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金惠雯;五是媒體改革運動者,如長期致力改革大眾媒體的台大新聞所副教授林麗雲和洪貞玲、近年致力推展公民新聞的筆者。

88news將創辦宗旨界定為「守望相助」。88news網站的「關於我們」透露:「一些新聞學界、業界人士、參與災區重建的工作者,以及關注災區的熱心人士,共同發起了這個網站,以『守望』的精神,盡力整理各災區的現場聲音,以及各項政策,透過報導、整理,讓更多人瞭解、參與莫拉克災後的重建工作,形成公民社會的『互助』力量,共度難關」。

88news關切重點在於:「面臨大規模重建或遷村狀況的社區」,包括:1.高雄縣那瑪夏鄉:民族村、民權村、民生村。2.高雄縣甲仙鄉:小林、其他。3.高雄縣六龜鄉:寶來、荖農、新發、其他。4.高雄縣桃源鄉:藤枝、寶山、梅山、其他。5.高雄縣茂林鄉:茂林、多納、萬山。6.屏東縣魯凱族群:阿禮、吉露、伊拉、佳暮、好茶。7.屏東縣排灣族群:三地門、牡丹、來義、泰武。8.屏東縣沿海區域:高樹、萬丹、佳冬、林邊。9.台東縣:太麻里、達仁。10.嘉義縣阿里山鄉:鄒族部落。

關切的主要議題則是:1.災民安置。2.社區重建:原地重建、異地遷村。3.產業重建:農業、漁業、觀光產業。4.日常生活:福利照顧、生活機能。5.學子教育:原地重建、遷校。6.重建政策:國土規劃、社會福利政策、家園重建政策、產業重建政策。7.環境山水:環境工程、環境與人。8.善款運用:管理單位運用情形、善款需要。

三、分進合擊組織

要在這麼大的區域進行長期的採訪報導,需要龐大的資金和人力。在資金方面,88news採取「限制性專案募款」,邀集願意支持獨立報導的朋友共同挹注資源,支持獨立記者工作費用,創刊時募集到的資金,只夠支應一年四份全職薪水;一年後資金用罄,所幸向國科會申請「救災重建行動知識庫」數位典藏計畫,獲得補助,這些補助款加上部分捐款,讓88news繼續支應四份薪水,又維持了兩年運作;二○一二年七月底,數位典藏計畫結束,88news重新募款,但金額不足,只能聘任兩人,希望再維持兩年運作。

為了充分運用得來不易的資金,用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,88news建構由新聞編輯、駐地記者、遠端志工、巡迴記者、在地報刊、網路寫手共同構成的編採協力圈,其中只有常駐災區的數位專職記者分享四份薪水,其他人協力支援、都不支薪。

圖二:88news的編採協力圈

(一)新聞編輯:由具有新聞編寫經驗的發起人擔任,負責聯繫記者、查核原稿、撰寫引言、製作標題、新聞上線等等,是88news的靈魂人物,不支薪。

(二)駐地記者:包括專職記者和協力記者兩類,專職記者由88news聘任,先後有七人:1.鐘聖雄負責嘉義、台東、跨區域;2.何欣潔負責高雄甲仙、六龜;3. 劉瑋婷先負責高雄那瑪夏,後轉赴屏東;4.鄭淳毅負責高雄桃源;5.柯亞璇負責屏東魯凱、排灣達瓦蘭;6.李孟霖、章雅喬先後負責屏東排灣族(牡丹、高市)、屏東平原和海邊;協力記者則是旗美社大等在地團隊成員、非營利組織派駐當地的工作人員,就地協助88news報導當地新聞。這是88news主力。

(三)遠端志工:台北輔仁大學教學媒體《生命力新聞》學生,藉由網路,高雄旗美社區大學跨區協力報導。由旗美社大提供採訪建議單和背景資料,輔大學生先閱讀資料,再透過電話採訪,經過線上討論、改稿後,完成報導,上線發佈,先後投入這項工作的學生大約十五人,其中約有五位曾到災區現場實地了解情況,更有一位大四學生轉而擔任88news全職記者。遠端志工偏重記錄災民的生命記憶,在88news運作的第一年扮演重要角色,完成數十篇報導,之後逐漸淡出。

(四)巡迴記者:來往災區的大學系所師生、人文媒體記者也協助供稿。大學師生方面,例如台大新聞所洪貞玲老師多次帶領學生探訪災區,順道協助88news發稿;人文媒體記者部分,例如先後任職《台灣立報》和公共電視的胡慕情,與88news保持密切聯繫,她撰寫的文章也開放88news轉載。

(五)在地報刊:88news也與災區社區報刊 — — 包括《旗美社大通訊》、《荖濃溪望》、《日照甲仙埔》 — — 合作,轉載災區報刊文章,一來豐富88news的內容,二來利用88news的通路將災區報刊訊息傳送給更多人知曉;可惜《荖濃溪望》、《日照甲仙埔》先後停止運作。

(六)網路寫手:88news編輯也廣泛閱讀網路媒體、部落格上有關八八災區的報導和評論,遇有好文,就聯繫作者,這些作者也都願意免費授權轉載,讓88news的稿源更多元、視野更寬闊。

此外,88news每篇文章開放網友留言,三年之間留言超過八千則,有人補充訊息、有人提出疑問、有人質疑報導內容,除了88news記者編輯回應外,還有網民會主動幫忙解答疑問、回應質疑,形成一個開放的、自給自足的資訊平台。

就這樣,只能支付四份薪水的88news,藉由網路匯集數十人的知識和能力,在三年間完成一千五百多則、兩百七十萬字報導、得到八千多則回應,很快成為八八災區重建新聞的資訊集散中心。

四、遠端協力運作

發起人、新聞編輯、駐地記者、遠端志工、巡迴記者密集溝通協調,他們分別在高雄、屏東、台東、嘉義、台中、台北等地工作,地理阻隔,難以見面,創刊三年,全體工作人員見面開會不到十次,平日溝通協調,主要是以網路搭配電話聯繫來進行。

88news聘任記者或邀請志工加入時,會由新聞編輯或發起人向記者、志工說明88news的目標和運作方式,記者、志工了解後,就上線開始工作。88news和記者、志工的關係,並非傳統組織的僱傭、上下隸屬關係,而是同志聚合、分工合作關係,因此,記者、志工享有高度獨立自主權,可以自主決定要報導什麼、如何報導、何時發稿,發起人和編輯充分尊重;儘管如此自由,但記者、志工極少拖稿,報導質量始終在水準之上。

88news用Google網上論壇闢設一個編採群組,讓發起人、新聞編輯、駐地記者、遠端志工、巡迴記者能夠隨時交流、溝通、協調。交流溝通的重點有四:一是分享情報:交流災民、官員、重建團體、慈善機構最新動態,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走向;二是新聞企劃:記者說明自己想要採訪的議題、新聞編輯說明希望各地記者合作製作的專題;三是尋求協助:記者報告採訪時遭遇的阻礙,成員們一起討論如何突破、可以請誰幫忙;四是報導效應:部分負面報導可以引發當事人反彈、網友質疑,這時,成員分工上網解說、或透過管道消解反彈。

儘管極少見面,但藉由網路聯繫,這群懷抱熱情又有毅力的伙伴,建立傳統組織難以建立的互信和紀律,維持每日出刊,三年不輟。

參、在地發聲的報導實踐

一、新聞記者的專業意理

新聞記者的專業角色為何?歷來有多種論點。

有人將記者分為中立者(neutral gatekeeper)和鼓吹者(participant-advocate),中立者強調報導的客觀,力求將事實與意見分開,並將正反兩面並陳;鼓吹者則積極參與實際政治的程序,鼓吹一種理想或目的,以便負起對社會的責任,而不以純粹做個旁觀者為己足;華人認為記者行業「為民喉舌、為民耳目」,接近鼓吹者(李金銓,1984: 45–49)。

也有人將記者分為傳訊者(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role)、解釋者(interpretative role)與對抗者(adversary role),傳訊者傳遞事實資訊,讓閱聽人自行判斷;解釋者分析、詮釋龐雜事實,甚至提出個人意見;對抗者監督政府和商業機構的意見和行為(Weaver & Wilhoit, 1986)。

還有人主張回歸華人社會文化脈絡,將記者視為方志作者。好的方志需廣泛而深入地反映地方面貌,資料力求詳盡。方志學強調要前往各地考察、記錄、抄謄、訪問,取得第一手資料,有些方志還用上了抽樣調查結果、口述歷史、統計數字等方法;不過,方志常為了鄉里名聲而隱惡揚善,似乎是把社會的安定和諧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置於正義、客觀、共識之上(陳世敏,2002)。

到了「每個公民都可以是記者」的網路公民傳播時代,還有人主張記者 — — 主要是不隸屬於大眾媒體的公民記者 — — 可以是土著人類學家(native anthropologist)。土著人類學家是指原屬某族群的人,親自研究自己族群的社會文化。人類學者認為,土著對所屬族群背景有深刻的理解,能夠深入外來者接觸不到的角落、看到外來者看不到的幽微訊息,他們對所屬社群的觀察和詮釋,即使不比外來者好,至少能夠提供有別於外來者的不同觀點,而能夠提供不同觀點就已意義非凡(陳順孝,2008年5月28日)。

二、88news的報導行動

88news記者來源多元,它的報導理念兼具鼓吹者、對抗者、方志作者、土著人類學家的特質。

88news前後任專職記者共有七人,三人有新聞背景:鐘聖雄台大新聞所畢業、劉瑋婷就讀輔大大眾傳播研究所、李孟霖文大新聞系畢業;四人沒有新聞背景:柯亞璇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、何欣潔就讀台大城鄉與建築研究所、章雅喬台大政治系畢業、鄭淳毅高中畢業後赴中國求學、畢業於中文系。

他們畢業的系所各不相同,但同樣具有參與公共事務的經驗。鐘聖雄、何欣潔、章雅喬參與搶救樂生療養院運動;劉瑋婷撰文為故鄉雲林的蒜農發聲;李孟霖參與故鄉屏東的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;鄭淳毅返台後在有機農業機構工作、與原住民有密切接觸;柯亞璇是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原住民,建築研究所畢業後回到自己故鄉,希望發揮所長,幫族人蓋房子。

關心公共事務的他們,在八八水災發生後都想盡一份心力。當救災的激情過後,當漫長的重建工作展開,大眾媒體的報導銳減,社會的關注冷卻,88news開始籌備時,他們經由師長朋友的邀請、介紹或毛遂自薦,先後加入報導行列,如同88news創刊辭所說:他們一起努力「讓災區的消息能夠即時發聲,讓不在災區的人們,或是相關的行政部門,能夠更準確的瞭解災區的現況和需求」(莫拉克獨立新聞網,2009年9月28日)。

在重建資訊的傳播上,政府能夠透過大眾媒體發佈新聞、又開辦《八八重建報》宣導政令,重建初期參與最深的慈善團體慈濟也擁有《大愛電視台》、《慈濟月刊》等媒體闡釋自己的理念;相對的,重建區民眾只辦了幾期《荖濃溪望》、《日照甲仙埔》,就因經費、人力不足而停刊,草根民眾的心聲欠缺通暢的管道來發送,88news因此越來越強烈地扮演「為災民發聲」角色,來平衡政府和慈濟資訊。

88news記者「為災民發聲」,自然傾向鼓吹者、對抗者角色,他們駐地採訪,記錄社區和部落的重建史,也宛如在撰寫方志,柯亞璇更報導自己的部落,扮演土著人類學家的角色。這種反映局內人觀點的報導取徑,和強調局外人觀點、客觀報導的傳統新聞學顯然有別,但誠如人類學者湯普森:「要讓長久受到壓制的聲音釋放出來,必須從特定角度的主觀揭露開始,才不致使這樣的聲音在假客觀下,再度被壓制進黑暗中」。88news反映災民心聲、平衡主流論述,仍然有其必要。

88news記者要當鼓吹者、對抗者、方志作者、土著人類學家並不容易。

首先,報導難免會批評到中央執政的國民黨政府、地方執政的民進黨政府、甚至廣受尊敬的慈濟,為此得罪各方;特別是對慈濟未臻完善之處的批評,不僅難以引起大眾媒體的跟進報導,更招來多位名人的抨擊,認為是在污衊慈善團體。

其次,民眾對重建的意見難免不一,從什麼角度切入報導都可能引發不同意見者的反彈。以魯凱族記者柯亞璇為例,她想做的只是記錄正在發生的事,以及部落實際的情形,但因每個魯凱族部落的狀況並不全然相同,內部居民立場也不完全相同,儘管已盡力忠於訪問內容及親身的觀察,來表達部落整體的現況與想法,仍舊會遭到部分居民批評,而被自己的族人指責,迫使她暫緩屏東工作,轉到台東採訪,來調適自己的狀態(洪欣慈,2012年4月8日)。

第三,「為災民發聲」的底線為何?謹守報導者的角色,還是直接參與事件,和災民一起抗爭?常常讓記者天人交戰。多數記者仍謹守報導但不參與的立場,鄭淳毅就覺得「跨進去會影響作記者這件事」。「當他們要求你幫額外的事情的時候,你就會愈來愈不像記者,所以我會很小心,其實我也不覺得我應該跨進去,因為可能我對自己的定位是紀錄者,所以我都會一直踩在外面,我會保持踩在外面的距離去看這件事情,當成為在地的工作者可能會影響到作記者這件事情,因為我選擇當記者,沒有走進去,所以我就一直踩在外面」(轉引自劉瑋婷,2011年)。

88news記者就這樣,拿捏報導分寸、謹守記者分際,戒慎恐懼地完成一篇篇報導。

三、永久屋政策的專題探討

88news記者做報導,遠比大眾媒體記者困難。他們負責的區域不僅範圍廣大,而且都是莫拉克重災區;這些地區多是河川上游的部落,原本就非常零散,在莫拉克災後,平均的交通時間更拉長至原本的二至三倍。以高雄縣桃源鄉為例,以往從高雄平地到梅山村約兩小時路程,在災後道路崎嶇的情形下,不論是走河床便道或是削山便道,都要四個小時的交通時間。再加上從台北南下的時間,一天能夠訪問的地點十分有限。又因天候經常影響交通,一位記者採訪一則新聞,往往需要花幾天時間。

他們在如此艱苦的情況下,堅持三年,完成一千五百多則、兩百七十萬字的報導。這些報導包括災民安置、社區重建、產業重建、福利照顧、學子教育、國土規劃、環境生態、善款運用等等;而報導最多、用力最深的,則是永久屋議題。

八八水災發生以來,政府與慈善團體合作興建數十處大小不一的永久屋社區,每戶十四至三十二坪,範圍廣及四縣市、上百個部落與聚會、住戶包括原住民和漢人。永久屋政策是八八重建的主軸,吳敦義擔任行政院長時曾驕傲地說:「九二一重建時,政府沒有提供永久屋,這次是優惠到,很多同仁都說,哇!這次條件太好了!」。

然而,永久屋也是八八重建政策最受爭議的部份。曾任屏東縣原民處長、高雄市重建會執行長的古秀妃,二○一一年七月廿二日在88news舉辦的「在永久屋裡想家:救災重建行動知識庫研討會」就公開表示:「當時(在屏東原民處)承辦長治百合永久屋的業務……套一句我們同仁的話,他說,處長,我們是集體地在謀殺這裡。很多事情,我們很痛苦,但我們在執行」,她哽咽地說:「我在想,永久屋這個政策,它可能是錯的,它讓很多的族群撕裂,跟我們政府之間,還有部落之間,家庭之間的對立,這情何以堪?」

永久屋究竟是值得驕傲還是情何以堪的政策,88news三年一千多則報導來釐清脈絡(莫拉克獨立新聞網,2012年8月5日):

(1)首先,有部落想遷村,有部落不想。而在遷村的方式中,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覺得完整的部落(聚落)應該要有耕地、住家、活動空間,以及未來可擴展的可能,但是政府的政策中,只提供一棟房子,頂多加上活動中心,其餘都不在政策範圍中。

(2)接著,在這樣的限制下,有人覺得不妥但又擔心原居地不安,有人擔心一下山就再也不能回家,有人擔心此刻不接受未來不知怎麼辦,同時山上的雨不停的下,政府不停的催促,NGO不斷的反覆遊說⋯⋯於是部落有人想同意,有人持續不同意,同意的與不同意的產生了紛爭,部落或聚落內部開始爭吵,外人看來就會說他們「分裂」,但族人自己心裡最明白,與逃過大難的親朋好友再生齟齬有多麼痛苦。在非黑即白的永久屋政策下,讓災區有了更多說不完的故事。

(3)當部分的人同意了接受永久屋政策後,卻發現永久屋的外觀、長相、大小、甚至名字,都不是居民所能決定,甚至一度還有NGO過於強勢的希望改變入住者的食衣住行模式,導致大家住了永久屋,卻更想家。

(4)原本完整的部落拆成了一棟一棟房屋,且無法增建的情況下,部落不再有開枝散葉的可能,沒有耕地與山林,神話與文化該如何傳承,部落會持續凋零或能找到新的動力?另外,老人家搬進了永久屋,沒有地方種菜只能在家裡看電視,年輕人為了生計,必須頻繁的往返於耕地與永久屋之間,或者離鄉背井去打工,故事於焉無止盡的展開。

(5)有人真的很想住進永久屋,卻無奈的發現自己不在政府同意的分配名單中,或明明符合政府規範,援建的NGO卻只做了不符合法規的分配方式。各種有理說不清的故事在部落流傳。

(6)對於不想接受永久屋政策的部落,設法回到山上展開艱辛的原鄉重建。但是當政府以遷居永久屋為政策主軸後,對原鄉重建的資源分配與建設速度都不如人意,原鄉交通狀況很差,經常傳出翻車死亡意外,而投入的重建經費,也被居民認為方向錯誤,雖然確有做事,卻未必做了正確的事。

(7)雖然原鄉重建如此艱辛,但仍有許多部落努力在山上活著,照顧自己也互相照顧,試著延續部落命脈,也讓遷居永久屋族人未來還有返鄉的可能。

(8)2012年6月豪雨,讓不少莫拉克災區部落再度處於災難狀態中。南橫公路沿線部落,在勤和以上三村共停電40天,彷彿回到原始生活。三年來修築的臨時便道全毀,再度得走上一不小心就會失去生命的死亡道路。原住民族面對百年浩劫,各部落未來將會如何?十年後再看,哪些部落會形同瓦解,哪些部落會找出自己的路?無論是哪一種,部落的孩子都應該要知道這些故事。

88news決定撰寫一本書,把這個脈絡闡述清楚。這本即將完成的專書分成政策形成過程、重大爭議、現況與專訪三大部分,暫定的目錄透露內容的梗概:

第一部份:永久屋政策形成過程:第一話:當「讓山林休養生息」成為不證自明的大眾常識。第二話:慈濟的大願,永久屋成真。第三話:立法通過,排除居民,強制遷居。第四話:居民反彈,永久屋加碼。第五話:沒有中繼屋的日子 — 永久屋成為唯一選項。第六話:1.21起步走 — 我們甚至失去了營區。第七話:小林村的命運 — 接受永久屋,但我們要自主重建。第八話:劃定特定區域之各災區封路抗爭。第九話:大愛村落成,政府視為重大「重建政績」。

第二部分:永久屋重大爭議:爭議一:消失的政府?被外包給NGO的災民。爭議二:清官難斷家務事,核配爭議何時休。爭議三:山上的房子,怎麼辦?爭議四:何時才能走路上學?災區小學重建專題。

第三部分:主要永久屋現況與人物專訪:(一)高雄地區:杉林大愛永久屋:模範村落成空,生命自有出路。杉林大愛永久屋人物專訪:政府,不要都把錯推給原住民!。甲仙五里埔永久屋人物專訪:我這樣,還是很專情的吶。杉林日光小林永久屋人物專訪:回家,小林村的遊子們。(二)屏東地區:禮納里永久屋:Rinari,一起走吧!禮納里永久屋好茶部落:「我們只恨莫拉克。」禮納里永久屋好茶部落人物專訪:我們掉入了別人的大陷阱、重回美麗的舊好茶。禮納里永久屋大社部落:在舊部落與永久屋之間。禮納里永久屋大社部落人物專訪:重建的考驗要一起面對。(三)台東地區:太麻里嘉蘭永久屋:離災不離村當中的一個遺憾。太麻里嘉蘭永久屋人物專訪:魯凱族的頭巾有很多故事。太麻里富山永久屋:被遺忘的部落。太麻里富山永久屋人物專訪:富山vuvu:我們不自由。

88news記者藉由撰寫這本書,總結三年來的採訪經驗,深入一個個事件背後,探索永久屋政策的起源、決策、流變、影響,從中萃取重建知識、反省重建作為,為這次的重建進行總檢討、也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重建工作提供借鏡。

肆、結論

88news藉由網路串連新聞編輯、駐地記者、遠端志工、巡迴記者、在地報刊、網路寫手,形成遠距協作的編採團隊,深耕三年,完成一千五百多則報導、書寫兩百七十萬字重建史話、得到八千多則回應,吸引近五十萬人次造訪、瀏覽一百三十多萬頁次,88news記者柯亞璇和鄭淳毅獲得雲豹新聞獎、李孟霖獲得PeoPo公民新聞獎,88news本身也贏得雲豹新聞獎評審團特別獎,並被寫入《我的小革命》等專書,成為台灣公民媒體的範例。報導質量、激起的共鳴,以及社會影響力都相當可觀。

二○○九年,筆者和多位發起人籌備創辦88news時,只規劃運作三年。當時預期,重建工作可望在三年內達到一定成果,民眾生活可望回到正軌,88news也就可以功成身退,轉型為台灣南部的跨區域社區媒體,移交給在地人士接手。沒想到重建工作遠比預期複雜,永久屋的爭議和影響仍然難解,凡那比等颱風又接連重創重建區,特別是二○一二年六月豪雨,讓不少莫拉克災區部落再度處於災難狀態中。88news團隊體認到重建尚未成功,因此決定至少再運作兩年。

不過,創刊初期的「限制性專案募款」早已用罄、數位典藏經費補助也已結束,88news要持續運作需要另謀財源,幾經考慮,決定義賣專書來籌募經費。88news計畫出版兩本書,第一本是前文提到的永久屋專書,預定九月出版,以此書義賣所得來支付未來一年記者薪資;第二本預定二○一三年底出版,整理各部落原鄉重建情況,用來支付第二年記者薪資。88news不敢期待義賣所得能夠維持現有四位全職記者的運作,但希望能夠勉力支持兩位記者繼續報導、記錄。

救災重建的報導之路,88news記者群還要繼續走下去。

出處:陳順孝(2012)。〈在地發聲、遠距協作:《莫拉克獨立新聞網》的媒體運作與報導實踐 〉。「原緣不絕:數位典藏、在地參與永續發展」原住民族數位典藏學術研討會,台北市,臺灣,2012年10月19日。

參考書目

方志賢、蔡清華、羅欣貞(2009年9月27日)。〈當年蓋組合屋 現在建永久屋 吳揆:88災民好過921〉。上網日期:2012年9月12日,取自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09/new/sep/27/today-p1.htm

王怡文譯(2007)。《維基經濟學:改變人類世界的集體協作模式》第五章〈生產性消費者〉,頁176–209。台北:商智。(原書:Dan Tapscott & Anthony Williams [2006]. Wikinomics: 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 Everything. New York : Portfolio )

李金銓(1984,修訂再版)︰《大眾傳播理論》,第3章〈傳播媒介︰『守門人』的專業意理〉,頁43–59。台北︰三民。

洪欣慈(2012年4月8日)。〈災後重建的寫手 柯亞璇〉。上網日期:2012年9月12日,取自http://castnet.nctu.edu.tw/castnet/article.php?id=5049&from_type=issue&from_id=248

徐挺耀(2009年8月9–19日)。〈莫拉克網路災情中心:颱風之間我們正在做,已經做的事情〉。上網日期:2009年11月24日,取自http://www.slime123.com/2009/08/blog-post.html

張維安、胡嘉志、陳仲偉( 2002)。〈網際網路與地震救難〉。《資訊社會研究》2: 242–250。

莫拉克獨立新聞網(2009年9月28日)。〈關於我們〉。上網日期:2012年9月12日,取自:http://www.88news.org/?page_id=2

莫拉克獨立新聞網(2012年8月5日)。〈重建尚未結束,請支持莫拉克新聞網的記者群,繼續採訪記錄〉。上網日期:2012年9月12日,取自http://www.88news.org/?p=19170

陳世敏(2002)。〈華夏傳播學方法論初探〉。《新聞學研究》第71期,頁1–16。

陳順孝(2008年5月28日)。〈「公民記者」應是土著人類學家〉。上網日期,2012年9月12日,取自:http://www.ashaw.org/2008/05/blog-post.html

賀桂芬(2009年8月26日)。〈網路救災,串聯兩個世界-莫拉克網路災情中心〉。《天下雜誌》。上網日期:2009年11月23日,取自: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index.jsp?id=38772

劉瑋婷(2011)。〈站在事件中心書寫:新聞記者角色的轉變-以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為例〉。宜蘭:佛光大學「民國百年傳播與發展研討會」宣讀論文。

鄭國威(2009年9月19日)。〈資訊無所不在,災難也是:歡迎來到災難資訊時代〉。上網日期:2012年9月12日,取自http://www.twmedia.org/modules/news/article.php?storyid=590

鐘聖雄(2010年2月12)。〈大愛落成系列(6) 愛的代價?〉。上網日期:2012年9月12日,取自http://www.88news.org/?p=2816

Weaver,D.H. & Wilhoit,G.C.(1986). The American Journalists: A Portrait of U.S. News People and Their Work. Bloominghton: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

--

--

陳順孝,人稱阿孝,種過田、擺過地攤、編過報紙頭版、當過電視台董事、做過新媒體監事,現任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,簡歷:https://axiao.tw/about